黄平认为,在中国大城市,已存在较为明显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比如花大价钱买下艺术品、钢琴(实际上对艺术毫无兴趣,而只是装饰房间)、不断更换屏幕更大功能更全的彩电及音响(尽管那些功能从来不用,也不会用)等等。而这种消费主义又具有以洋消费为荣的特征。据调查,喜欢国货消费品的占18.7%,而喜欢外国产品的占64.8%。洋货代表高档次,象征着购买力、地位、品位以及时髦。在广告偏好上,44.5%的人选择外国商品广告,选择中国商品广告的只有22.4%。
黄平认为,洋消费渐成一种文化价值倾向,即取名要取洋名,说话要带洋文,过生日要吃蛋糕,大中学生要过圣诞节、情人节,“精英”要移民……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形成了目前城市一大文化景观。黄平警告说,洋消费通过消费示范作用,已具有了大众化势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切都在“与世界接轨”和“全球化大趋势”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当然,没有人不想搭上‘现代化’和‘国际化’这辆列车。但体现消费主义的商品符号及其所负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使我国公众或多或少地与跨国公司的夸张逻辑和全球化的西方秩序相认同,忘记或无视这种逻辑和秩序中根深蒂固的利益、种族、文化歧视与偏见,以及经济与政治和话语上的不平等。”
(《中国青年报》1.7郑琳文)